公司聚焦精神神经与心脑血管领域,成品药集采出清、原料药趋稳、医疗器械恢复增长。失眠新药地达西尼上市放量,降脂药小分子Lp(a)抑制剂研发进度领先、具备出海潜力。公司整体业绩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速,未来创新药将陆续兑现,带来业绩增量与估值提升。
在研新药管线逐步丰富,小分子LP(a)抑制剂具备出海潜力。Lp(a)升高为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因子,全球患者人群数量庞大,且当前尚无任何一款靶向 Lp(a) 的药物获批上市,全球在研产品主要集中于siRNA、ASO、小分子抑制剂等新机制药物。其中口服小分子制剂具备依从性好、成本低的优势,且竞争格局良好,仅礼来进入3期临床阶段。公司在研针对高LP(a)血症的JX2201胶囊目前在1期临床阶段,研发进度处于全球第三、国内第二梯队。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分别于2025年3月、2024年10月以20.2亿美元、19.7亿美元总金额将其小分子LP(a)抑制剂授权给默沙东、阿斯利康。公司 JX2201胶囊临床前数据优异,参考同行,我们大家都认为同样具备出海潜力,有望成为公司在创新药领域的里程碑式进展。此外,公司围绕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领域,布局10余个在研创新药项目,创新发展逐步兑现成果。
失眠新药地达西尼上市放量,贡献业绩增量。地达西尼于2023年获批上市、2024年进入医保、2025年销售放量。地达西尼是一种新型的GABA受体部分激动剂,具有高选择性的部分激动作用,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同时避免过度抑制带来的日间功能损害。中国失眠药物市场规模超百亿元,2025H1地达西尼出售的收益5500万元;新增400多家重点医疗机构准入资质,累计实现医院覆盖数量达1500多家。地达西尼自2025年实现销售放量,将稳定贡献业绩增长。
现有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卡利拉嗪等重磅首仿贡献未来增量。2025H1,成品药、原料药、医疗器械收入分别同比变化-9.68%、-9.59%、+12.01%。成品药增速下降主要由于集采续约后发货放缓,但院外和外贸保持迅速增加;未来盐酸卡利拉嗪等重磅首仿产品上市,将贡献业绩增量。原料药受到周期性波动,我们预期全年增长好于上半年。医疗器械保持份额一马当先的优势,开拓海外市场,我们预期有望保持双位数增长。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45.65、51.24、57.7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1、9.05、10.25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估值分别为21、18、16倍。考虑到单位现在有业务有望稳健向好发展,创新药小分子lp(a)抑制剂研发进展领先、具备出海潜力。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临床研发失败的风险;临床数据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商业化推广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
京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0年,2004年于深交所上市。公司初期以喹诺酮类原料药为主业,2007年通过收购和研发获得康复新液等制剂品种,2012年起制剂品种逐渐放量,2015年通过收购获得医疗器械业务。公司现以精神神经、心脑血管、消化三大疾病领域为主线,涵盖化学制剂、原料药、医疗器械等多元化业务,制剂产能突破100亿片。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成为精神神经和心脑血管领域的领先企业,连续多年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等榜单。同时公司积极布局创新发展,公司1类新药地达西尼胶囊于2023年11月获批,lp(a)小分子抑制剂进入临床1期,开启创新药发展新阶段。
股权结构稳定。公司董事长吕钢先生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截至2025中报,吕钢先生直接持有公司20.77%股份,并通过本人及配偶合计持有京新控股集团100%股权而间接持有公司15.68%股份,合计持股约36.44%。公司管理团队稳定且富有行业经验。公司推出三期员工持股计划,激励员工与公司共同成长。
子公司上饶京新、绍兴京新等负责原料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内蒙京新、沙溪制药等负责中药及中药原料的产销一体化;深圳巨烽主营医疗器械业务;上海京新子公司专注于创新药的研发。
2014-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复合年增长率12.9%,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20.87%。2025H1,公司营业总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下降6.2%、3.54%,增速降幅逐季度收窄。当前公司集采影响已基本出清,并积极拓展院外市场,成品药规模有望保持稳健。失眠新药2025H1贡献收入5500万元,未来新药逐步上市,将助力公司业绩长期增长。
公司销售毛利率下降,净利率稳定略升。主要受益于高毛利的成品药增长,医药制造板块的毛利率从2014年的40.95%提升至2024年的53.11%,推动公司整体销售毛利率从2014年的46.6%提升至2024年的50.0%。2025H1公司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分别为49.57%、19.45%,销售净利率回升。未来随着创新药陆续上市,将提升远期净利率。
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公司经历集采与营销体系改革,销售费用率一下子就下降,期间费用管控良好。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率降至29.81%。其中销售费用率自2018年的37%稳步下降至2024年的16.65%,2025H1进一步下降至15.44%。这主要得益于集采后费用管控与人员效率提升。研发费用率逐步提升,近三年保持约10%,研发投入稳定。管理费用率保持稳定在5%-6%。期间费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医药制造板块:2015-2024年期间,公司医药制造板块收入复合增速约10.6%,其中,成品药、原料药复合增速分别为5.4%、14.1%。2019年增长降速、2020-2021年业绩承压,主要由于成品药集采,同时毛利率下降。随着集采影响的消退,公司积极开拓院外市场,整体收入恢复增长,毛利率水平趋稳。
成品药:包括仿制药、中成药等,作为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2024年成品药收入占总营收的近61%。2024年成品药出售的收益25.22亿元,同比增长8.43%,2025H1同比下降9.68%。其中,仿制药重点品种基本都已集采,消化类药物康复新液、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竞品厂家少,竞争格局好。2020-2021年成品药收入增长由于集采而承压,当前集采影响已基本消化,我们预期后续将恢复稳健增长。
成品药增长驱动:1)院外增长打开空间。重点品种集采以价换量,公司加快销售模式与管理升级,深化与大型连锁和流通企业合作,2024年推动院外市场销售同比增长超45%。2)外贸业务实现增长。2024年制剂产能首次突破100亿片。借助产能释放、市场拓展,制剂外贸业务以及中成药业务保持增长势头,其中制剂外贸收入同比增长25%。3)仿制药开发提速。2024年获得14个仿制药生产批件,重点首仿产品盐酸卡利拉嗪已分别申报上市、盐酸考来维仑片处于III临床试验,上市后贡献增量。4)创新药贡献增量。失眠新药地达西尼于2023年上市,2025年加快销售推广。未来JX2201胶囊等自研创新产品储备未来增长动能。
原料药:原料药业务覆盖范围较广,涵盖喹诺酮类抗感染原料药、他汀类原料药、精神类原料药等多个品类。2024年实现收入8.76亿元,收入占比约21%;2025H1收入同比下降9.59%,主要由于国内原料药市场波动影响。2021年收入增长承压主要受到成品药集采降价影响。2024年子公司绍兴京新的520车间零缺陷通过FDA首次认证,恩诺沙星获得欧洲CEP证书,为持续拓展海外市场奠定基础,原料外贸收入同比增长10%。山东京新原料药基地首期项目顺利投产,实现了内部供货,并首次对外商业发货。公司通过一直在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提升生产效率、控制成本,同时凭借稳定的产品质量和供货能力,建立长期客户关系,保障业务发展基本盘。
京新药业于2015年并购深圳市巨烽显示科技有限公司,进入医疗器械领域。深圳巨烽作为全球主流医疗影像显示终端厂商的战略合作伙伴,在国内医疗影像显示终端市场占了重要地位,不仅为GE、飞利浦、西门子、佳能、联影、迈瑞等知名医疗设施厂家供应产品,还远销海外与国际市场建立了广泛的业务联系。
医用器械板块:2024年实现收入6.87亿元,同比增长7.84%,2025H1同比增长12.01%。子公司深圳巨烽在全球医疗器械行业低谷时期保持收入增长,毛利率水平保持稳健。随着国内医疗新基建的持续推进以及分级诊疗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基层医疗市场对医疗影像设备及显示终端的需求有望持续释放,公司凭借高市场占有率有望充分受益。深圳巨烽继续扩展与全球性战略客户的合作,同时发力深耕欧美区域市场,在拓展区域性客户方面获得初步进展,并扩大了韩国基地生产规模,为全球化发展奠定基础。
失眠症状复杂多样,失眠障碍亟需重视。失眠是一种状态,难以入睡或难以保持睡眠,症状表现为体力低下,白天疲倦、抑郁和易怒等。昼夜节律中断、慢性疼痛、甲状腺功能亢进、更年期、心理上的压力和其他医疗疾病会导致失眠;过量服用、酒精等药物尼古丁也会导致失眠。据美国国家睡眠基金会的评估,成年人理想的睡眠时间应为7至9小时,然而约有48%的成年人至少存在一种夜间失眠症状,59%的人存在失眠问题。随社会节奏和压力逐步的提升,睡眠疾病问题日渐突出,全球失眠确诊人数逐年升高。2017-2022年,中国失眠症成人患病人数由2.5亿人增加至2.9亿人,复合增长率为3%,占总人口比例1/5,预计到2025年,患者人数增加至3.0亿人,2030年达3.3亿人。
中国失眠药物市场潜力大。根据头豹研究院,2017-2021年,中国失眠药物市场由102.8亿元增加至122.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4.5%,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可达到151.2亿元,2030年将达到211.9亿元。近十余年失眠疾病领域缺乏新药上市,新产品上市有望解决临床未满足需求,驱动市场规模增长。
失眠治疗的具体目标旨在通过一系列综合措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首先,确保患者的总睡眠时间超过6小时,睡眠效率达到80%以上,同时将睡眠潜伏期控制在30分钟以内,以及减少夜间醒来后的再次入睡时间至30分钟以下。此外,治疗还需调整睡眠结构,避免日间嗜睡,并选择具有快速吸收特性和适当半衰期(3小时至6小时)的药物,以确保疗效的持续且副作用最小化。治疗过程中还需去除可能诱发失眠的因素,如压力或环境变化,从而增加有效睡眠时间或改善睡眠质量。通过这一些措施,旨在改善失眠对患者日间功能的影响,减少短期失眠向慢性失眠的转化,降低与失眠共病的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的风险,并针对与失眠相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相对有效干预。
传统失眠药物主要有五大类。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BZRAs)、非苯二氮卓类药物、食欲素受体拮抗剂、褪黑素类药物及抗抑郁药。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是最常见的催眠药物,处方量占比54%,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占比31%。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的使用逐年上升,但褪黑激素受体激动剂(MRAs)的使用较低。食欲素受体拮抗剂(ORAS)有2款产品在中国上市,分别为2025年5月获批上市的莱博雷生(商品名:达卫可®,卫材引进)、2025年6月获批上市的达利雷生(商品名:科唯可®,先声药业与Idorsia合作开发)。
传统主流安眠药物虽能改善睡眠,但存在依赖、白天功能受损等副作用。其中,1)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BZRAs),是治疗失眠的主流药物,2008-2018年中上等收入国家(包括中国)BZRAs销量明显上升,约77%的失眠患者接受药物医治。但BZRAs存在耐受性、成瘾性和依赖性问题。经常使用可导致日间功能损害,如嗜睡、精神紊乱、认知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增加日间意外伤害风险。2)非苯二氮卓类药物(NBZDs):可能诱发异态睡眠,如睡行、睡驾,具有潜在危险性。残留镇静效应显著损害日间功能,升高意外伤害风险。同时可能会引起脱抑制及冲动性升高,尤其在易感人群中升高自杀风险因潜在依赖及滥用倾向,不建议长期连续使用。3)褪黑素类,不作为常规用药,可能改变睡眠结构。4)三环类抗抑郁药,需谨慎使用,存在药物依赖和戒断反应风险。5)食欲素受体拮抗剂(DORA)类,通过阻断“清醒信号”食欲素(Orexin)的神经传递,精准调节睡眠-觉醒节律。
截至2023年,中国获批多种失眠症药物,最重要的包含、氯硝西泮等在内的苯二氮草类,以及唑吡坦(中国1995年上市)、右佐匹克隆(中国2007年上市)为代表的新型非苯二氮卓类。其中市场应用比较广泛的、佐匹克隆、唑吡坦在国内上市时间均超过20年,并有多家仿制药上市。由于失眠症药物的自身特质导致患者在长时间服用同一药物后易产生耐受,因此失眠患者对于新药具有较强的临床需求。2023年京新药业的地达西尼上市、2025年卫材的莱博雷生上市、2025年先声药业的盐酸达利雷生上市,为失眠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方案。
研发历程:地达西尼最初由两家公司共同研发,2010年京新药业获得了在中国区域的开发权。2012年1月提交临床试验申请,2014年进行了一期和二期临床试验,2020年开展三期临床试验,直至2023年12月获批上市。2024年3月底正式上市销售,2024年11月顺利通过医保谈判,进入医保支付目录。
地达西尼(商品名:京诺宁®)是一种新型的GABA受体部分激动剂,属于1类创新化药。其剂型为口服,剂量为2.5毫克,适合临睡前服用,用于短期治疗失眠障碍患者。这一药物受到精神二类药物管控。
地达西尼的一项随机、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在中国共66家医院做,共546例受试者以2∶1的比例随机分配接受口服2.5 mg地达西尼胶囊或安慰剂治疗。根据结果得出地达西尼临床疗效优势显著:1)显著缩短睡眠的潜伏期(LPS),与基线相比,地达西尼组的LPS中位数缩短了21.65分钟,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于特定人群,如65岁以上女性患者,地达西尼组的LPS中位数缩短更显著。2)显著改善睡眠觉醒时间(WASO),在双盲治疗期第13/14晚,地达西尼组的WASO明显缩短了49.67分钟,与安慰剂组相比,地达西尼组WASO的最小二乘均值(LSM)缩短了20.16分钟。3)延长总睡眠时间(TST),在治疗期第13/14晚TST延长了71.09分钟,而安慰剂组只延长了41.69分钟。4)对睡眠效率有正面影响,实验组入睡效率提升13.26%。
地达西尼保护日间功能的优势显著,“昼舒夜宁”为失眠治疗提供新选择。地达西尼作为新型的GAB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与现有GABA受体激动剂相比,选择性地影响GABAA受体的α1、α2、α3亚基,特别具有对α1亚基的高选择性。从激动作用上看,非选择性激动剂是完全激动作用,而地达西尼是部分激动作用,提供了适度的抑制作用,减少了对日间功能的损害。同时地达西尼的低剂量起效和高选择性使其在临床使用中具备比较好的安全性。
地达西尼能够改善睡眠质量,同时避免过度抑制带来的日间功能损害,如记忆、注意力和警觉性。地达西尼连续用药14天后,失眠患者的日间功能各项评估(包括注意及记忆功能评价、日间嗜睡评估、疲劳程度评估、日间认知功能评估)未受影响,地达西尼基本不影响患者的注意和警觉,可改善疲劳,不导致嗜睡,基本无药物残留效应。地达西尼的达峰时间为1小时,半衰期为4小时,能快速起效并有助于患者维持睡眠。地达西尼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风险较小,主要是通过黄素单加氧酶3(FMO3)代谢,停药后无显著反跳反应。同时,其主要是通过肾脏排泄,尿液排泄率为74.25%,粪便排泄率为12.24%,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是较好选择。
公司地达西尼抢占失眠新药领域先发优势,快速完成商业化布局。国内失眠领域多为仿制药,地达西尼作为“国内16年首款失眠创新药”率先于2024年实现商业化。而此后卫材药业的莱博雷生、先声药业的达利雷生于2025年获批上市。公司地达西尼的商业化抢占先发优势,已取得阶段性突破,2025H1实现出售的收益5500万元。具体来看,1)渠道网络纵深拓展,自营团队与核心代理商深度协同。2025H1新增400多家重点医疗机构准入资质;累计实现医院覆盖数量达1500多家。2)可及性建设成效显著,依托渠道下沉策略与分销体系优化,有效提升了患者用药的可获得性与便利性。3)战略价值持续凸显,医保准入与渠道网络的协同突破,构建起核心城市-区域中心-基层医疗三级终端网络体系。为后续创新管线产品商业化推广奠定基础。
公司现已形成丰富的产品管线和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在研项目涵盖创新药、仿制药、原料药、医疗器械。成品药板块涵盖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三大疾病领域,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差异化布局创新药研发,10余个在研创新药项目有序推进中。其中,针对高LP(a)血症的JX2201胶囊目前在1期临床阶段,口服制剂的差异化优势显著,产品潜力很大。盐酸卡利拉嗪胶囊首仿已于2025年4月申报上市,盐酸考来维仑片首仿,目前在III 期临床研究中。
经过多年发展,公司已培育了一支涵盖有机化学、精细化工、药学、药物制剂、工程技术、生物工程、中药制药、软件工程等各领域、专业搭配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的研发技术队伍。截至2025年中报,单位现在有技术人员929多人,约占公司总人数的24%,其中硕、博士218多人,约占技术人员的23.5%。同时,创新药研发引入专业领头人物,推进研发全流程团队融合,不断的提高创新药研发实力。
Lp(a)升高为独立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风险因子,Lp(a)为潜在的血脂管理靶点。Lp(a)是一种低密度脂蛋白(LDL)样颗粒,由载脂蛋白apo(a)与apoB-100构成的低密度脂蛋白样复合物,主要受遗传调控,生活方式和饮食干预作用有限,Lp(a)升高不仅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还通过携带氧化磷脂诱导炎症反应,并抑制纤溶系统增加血栓风险等,可能对多个系统产生病理影响。
高Lp(a)患者人群数量庞大。根据《JACC》2025年披露的中国大样本研究数据(n=290万人),Lp(a)30 mg/dL和50 mg/dL的患病率分别为18.67%和8.41%。在女性、老年人、和各种肾代谢风险因素的个体中观察到患病率显著更高(P0.05)。与Lp(a)≤30 mg/dL相比较, Lp(a)30至~50 mg/dL的患者颈动脉中层膜厚度增加、颈动脉斑块、亚临床脑梗死、冠状动脉钙化的几率分别高出11%、15%、9%、11%。对于Lp(a) 50 mg/dL的患者,几率甚至更高。根据此项研究,以中国18岁以上人口约11.8亿人计算,当前国内Lp(a)50 mg/dL患者数超过9900万人,其中≥70 mg/dL重度升高人群约4700万人,具备高心血管残余风险,属于靶向治疗重点人群。
LP(a)检测建议已纳入多国指南。《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建议,40岁成年人每2~5年进行1次血脂检测,≥40 岁成年人每年至少应进行1次以及ASCVD 高危人群的血脂检测应至少包含一次Lp(a)的检测。当前全球尚缺乏统一的Lp(a)检验测试标准,由于人群中Apo(a)异构体大小存在很大差异 Apo(a)异构体越大,血浆Lp(a)浓度越低,反之亦然,因此给制定Lp(a)定量标准检测的新方法提出了挑战,mg/dL与nmol/L之间无法精确换算,目前各国在Lp(a)风险分层和指南推荐上亦无统一标准。
针对高Lp(a)血症多款药物在研,即将迎来新产品上市,填补空白领域。当前lp(a)靶向药物管线主要集中于siRNA、ASO、小分子抑制剂等新机制药物。根据医药魔方数据库,截至2025年8月,共有7款产品进入临床II期以上,其中3款产品进入III期注册试验阶段,礼来的lepodisiran为siRNA机制,每6个月注射1针;礼来的muvalaplin为小分子口服抑制剂,每日1片,已纳入中国CDE突破性疗法。诺华的Pelacarsen为ASO反义寡核苷酸,每月注射1次。当前尚无任何一款靶向 Lp(a) 的药物获批上市,根据三期临床进展阶段药物,预计2026-2027年将迎来该领域的产品获批上市。
Lp(a)出海授权验证靶点开发潜力。2024年10月, 石药集团将一款临床前阶段的Lpa小分子抑制剂的全球权益授权给阿斯利康,1亿美元预付款+19.2亿美元里程碑+销售分成,交易总金额20.2亿美元。2025年3月,恒瑞医药的HRS-5346 Lp(a)口服小分子抑制剂授权默沙东全球开发权益(大中华区除外),2亿美元首付款+17.7亿里程碑金额,总金额19.7亿美元。临床前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可有效改善脂蛋白紊乱,安全性良好。
公司的JX2201 胶囊为1类创新药,靶向 LP (a) 的小分子多价抑制剂,于2025年3月完成首例患者入组,研发进展处于全球第三、国内第二梯队。相较于siRNS、ASO、基因治疗等注射针剂,口服小分子制剂具备用药便捷性和依从性、成本低价格低的优势。参考恒瑞医药、石药集团的海外授权交易,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LP (a)小分子抑制剂,有望成为出海第三家,也将成为公司创新药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4.2. 精分药物布局,卡利拉嗪首仿申报上市+ JX11502MA新药II期
公司现有2款精神神经疾病的药物在研,其中:1)盐酸卡利拉嗪胶囊为3类仿制药,公司为国内首仿,适应症为精神分裂症及相关精神障碍,已于2025年4月申报上市。2)JX11502MA胶囊为1类创新药,适应症为精神分裂症,已完成II期临床试验。
获得卡利拉嗪原研专利许可,将有利于加快公司的首仿上市及商业化。2025年8月7日,公司与Gedeon Richter Plc.签署一项《专利许可协议》,公司在许可区域(中国大陆)内使用该专利开发、制造和商业化盐酸卡利拉嗪制剂及原料药(API)。公司将自主生产盐酸卡利拉嗪,并以自有品牌进行商业化。为此,公司支付总额不超过53万欧元的里程碑款项及产品净销售额的分成。
盐酸卡利拉嗪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属于多巴胺D2、D3受体部分激动剂。大多数都用在成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成人双相Ⅰ型障碍相关躁狂或混合发作的急性期治疗、成人双相I型障碍(双相抑郁症)相关抑郁发作的治疗以及抗抑郁治疗(ADT)中的重度抑郁症(MDD)辅助治疗。盐酸卡利拉嗪已获得美国FDA、欧洲药品管理局(EMA)批准上市,在全球多国已获得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疾病的相关诊疗指南推荐。
精神分裂症分为阳性症状(精神功能异常或亢进,如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阴性(精神功能减退或缺失,如情感平淡、言语贫乏、意志缺乏、无快感体验、注意障碍)症状、认知障碍。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范围的应用于临床治疗各种精神病,对于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疗效明显,但对于阴性症状及伴发抑郁症状疗效不确切,其高副作用风险包括锥体外系(如肌肉僵硬、震颤等)发生率较高。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对阳性症状的抗精神病作用越强,对阴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有改善,且较少引起锥体外系不良反应, 但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异常等代谢综征的不良反应。第三代抗精神病药通过“多巴胺系统稳定”机制实现双向调节,控制阳性症状和改善阴性症状及认知,在疗效与安全性上显著优于前两代药物。卡利拉嗪作为第三代抗精神病药物(TGAs),对D₃受体高选择性,对阴性症状和认知改善突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估计,精神分裂症影响到全球约2400万人(2021年发表文献)。2022年,中国精神分裂症患病人数达到约824.9万例,从2017年到2022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5%;预计2025年患病人数将达到860.4万例,到2030年患病人数将达到918.2万例,其复合年增长率为1.3%。根据《大健康及新医疗》、华经产业研究院,中国抗精神病药物2022年市场规模87.47亿元,由于带量采购影响,估计市场规模在2018-2023年期间下降,而随着新产品获批、创新药上市,市场规模将实现增长。我们预期公司盐酸卡利拉嗪首仿产品上市后,有望成为精神分裂症领域的潜力品种。
成品药:考虑到地达西尼出售的收益贡献增量、存量产品营销售卖基本稳定,假设地达西尼2025-2027年出售的收益分别为1.2亿元、2.5亿元、3.5亿元,成品药总体销售收入2025-2027年分别同比增长6.76%、11.28%、13.68%。
2、 医用器械板块:假设2025-2027年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0%、10%、10%,毛利率保持在50.5%;
3、 其他业务板块:假设2025-2027年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5%、5%,毛利率保持在45%。
综上,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是45.65、51.24、57.70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1、9.05、10.25亿元,对应当前市值的PE估值分别为21、18、16倍。参考同行仿创公司的平均PE估值,公司当前估值处于较低水平。考虑到公司原有成品药+原料药+医疗器械业务保持稳健增长,失眠新药地达西尼进入医保后放量增长,lp(a)抑制剂研发进展领先、具备出海潜力,我们大家都认为公司有望实现业绩与估值双升,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创新药研发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影响因素复杂,投入金额很高,临床研发失败是新药研发普遍面临的高风险挑战。
创新药授权出海由许多方面因素决定,包括药物分子的临床数据、竞争格局、权益分成等,因为新药分子是否能完成交易授权、交易金额是不是满足预期,都存在不确定性。
创新药上市以后的商业化销售,不仅取决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临床效果,还与产品的市场推广销售工作高度相关,因此存在商业化销售金额没有到达预期的风险。
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已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本研究报告仅供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的客户使用。本公司不会因接收人收到本报告而视其为客户。在任何情况下,本报告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本公司及作者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报告中的内容所导致的任何后果负任何责任。任何形式的分享证券投资收益或者分担证券投资损失的书面或口头承诺均为无效。
在法律许可的情况下,东吴证券及其所属关联机构可能会持有报告中提到的公司所发行的证券并进行交易,还可能为这一些企业提供投资银行服务或其他服务。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报告是基于本公司分析师认为可靠且已公开的信息,本公司力求但不保证这一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也不保证文中观点或陈述不会发生任何变更,在不同时期,本公司可发出与本报告所载资料、意见及推测不一致的报告。
本报告的版权归本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和发布。经授权刊载、转发本报告或者摘要的,应当标注明确出处为东吴证券研究所,并注明本报告发布人和发布日期,提示使用本报告的风险,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没有经过授权或未按要求刊载、转发本报告的,应当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本公司将保留向其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投资评级基于分析师对报告发布日后6至12个月内行业或公司回报潜力相对基准表现的预期(A 股市场基准为沪深 300 指数,香港市场基准为恒生指数,美国市场基准为标普 500 指数,新三板基准指数为三板成指(针对协议转让标的)或三板做市指数(针对做市转让标的)),具体如下:
中性:预期未来 6个月个股涨跌幅相对基准介于-5%与5%之间;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